氣候變遷國際合作機制研究

評估巴黎協定執行成效,探討未來氣候外交的發展方向與挑戰

研究團隊:洞見氣候政策研究中心
氣候變遷國際合作機制研究

研究概要

  • 研究範圍:全球195個《巴黎協定》締約方
  • 評估期間:2016-2024年
  • 核心議題:減排承諾、資金機制、技術轉移、適應措施
  • 研究方法:量化分析、案例研究、專家訪談

《巴黎協定》執行現況

《巴黎協定》自2016年生效以來,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核心框架。截至2024年,共有195個國家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(NDCs),覆蓋全球99.8%的溫室氣體排放。

然而,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評估,現有承諾仍不足以實現《巴黎協定》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.5°C以內的目標。

全球減排進展評估

整體排放趨勢

202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達到57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,較2023年增長0.8%。儘管增長率有所放緩,但距離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仍有很大差距。

各部門排放情況:

  • 能源部門:佔總排放量的75%,煤炭使用量仍在增加
  • 工業過程:佔21%,水泥、鋼鐵行業減排進展緩慢
  • 農業:佔18%,畜牧業甲烷排放持續增長
  • 土地利用變化:佔11%,森林砍伐問題依然嚴重

主要經濟體表現

中國

作為全球最大排放國,中國承諾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、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202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4億千瓦,佔全球總量的40%。

美國

美國重新加入《巴黎協定》後,承諾2030年較2005年減排50-52%。《通脹削減法案》投入3,700億美元支持清潔能源發展。

歐盟

歐盟提出2030年較1990年減排55%的目標,並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。「歐洲綠色新政」投資1兆歐元推動綠色轉型。

印度

印度承諾2070年實現淨零排放,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。2024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80吉瓦。

氣候資金機制分析

資金承諾與實際提供

發達國家曾承諾到2020年每年提供1,000億美元氣候資金,但實際提供額度一直未達標。2022年氣候資金總額為896億美元,仍有104億美元缺口。

資金來源結構:

  • 公共資金:佔68%,主要來自政府預算和多邊開發銀行
  • 私人資金:佔32%,包括私人投資和碳市場融資

新興資金機制

COP28建立了「損失與損害」基金,初期承諾資金超過7億美元。該基金旨在幫助最脆弱國家應對氣候變遷不可避免的影響。

其他重要資金機制包括:

  • 綠色氣候基金(GCF):累計承諾資金134億美元
  • 適應基金:2024年籌集資金3.47億美元
  • 最不發達國家基金:專門支持最脆弱國家

技術轉移與創新

清潔技術發展

全球清潔技術投資2024年達到1.8兆美元,較2023年增長17%。主要投資領域包括:

  • 可再生能源:太陽能和風能成本持續下降
  • 儲能技術:電池成本下降85%
  • 氫能:綠氫產能快速擴張
  • 碳捕集與封存:技術逐漸成熟

技術轉移障礙

儘管技術進步迅速,但技術轉移仍面臨多重障礙:

  • 知識產權保護與技術分享的平衡
  • 發展中國家技術吸收能力不足
  • 資金和基礎設施限制
  • 政策和監管環境差異

適應措施評估

脆弱性評估

氣候變遷影響日益顯現,全球約35億人生活在高度脆弱的環境中。主要風險包括:

  • 海平面上升:威脅沿海城市和小島國家
  • 極端天氣:熱浪、乾旱、洪水頻發
  • 生態系統退化:生物多樣性喪失加速
  • 糧食安全: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

適應行動進展

各國適應行動逐漸加強,但仍存在資金和技術缺口:

  • 國家適應計劃制定率達到70%
  •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獲得更多關注
  • 早期預警系統覆蓋率提升至75%
  • 氣候韌性基礎設施投資增加

區域合作機制

亞太地區

亞太地區建立了多個氣候合作機制:

  • 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夥伴關係
  • 東協氣候變遷倡議
  • 太平洋島國氣候預測項目

歐洲地區

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於2023年開始試行,將對進口商品的碳含量徵稅,引發國際關注。

非洲地區

非洲聯盟推出「非洲可再生能源倡議」,目標到2030年新增300吉瓦可再生能源裝機。

台灣的氣候行動

台灣雖非《巴黎協定》締約方,但積極推動氣候行動:

  • 淨零目標:承諾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
  • 能源轉型:推動再生能源發展,目標2025年佔比20%
  • 碳定價: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建立碳費制度
  • 國際合作:參與全球氣候行動網絡

台灣在半導體、資通訊等產業具有優勢,可為全球氣候技術發展作出貢獻。

主要挑戰與障礙

政治意願不足

部分國家缺乏足夠的政治意願推動深度減排,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氣候目標存在衝突。

資金缺口巨大

據估算,實現《巴黎協定》目標需要每年4-6兆美元投資,現有資金承諾遠遠不足。

技術轉移困難

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轉移方面存在分歧,影響全球氣候行動效果。

公正轉型挑戰

確保氣候轉型過程中不讓任何人掉隊,需要更多關注社會公正和包容性發展。

未來發展方向

強化國際合作

  • 建立更有效的全球碳市場機制
  • 加強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
  • 完善氣候資金供給體系
  • 推動氣候外交創新

創新合作模式

  • 城市間氣候合作網絡
  • 企業氣候聯盟
  • 青年氣候運動
  • 科學界合作平台

"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,需要全球協調一致的行動。每個國家、每個城市、每個人都有責任為應對氣候變遷作出貢獻。"

政策建議

國際層面

  • 加快《巴黎協定》實施,提高國家自主貢獻雄心
  • 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碳定價機制
  • 增加氣候資金供給,改善資金獲取便利性
  • 促進清潔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

國家層面

  • 制定長期低排放發展戰略
  • 建立完善的碳定價制度
  • 推動能源系統轉型
  • 加強氣候適應能力建設

對台灣的建議

  • 加快推動淨零轉型,制定具體路徑圖
  • 發揮科技優勢,參與全球氣候技術創新
  • 加強與國際氣候網絡的合作
  •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,支持氣候投資

結論

氣候變遷國際合作機制在過去幾年取得了重要進展,但距離實現《巴黎協定》目標仍有很大差距。未來需要各國加強政治意願,增加資金投入,促進技術轉移,才能有效應對氣候挑戰。

台灣作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,應該繼續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行動,為人類共同未來作出貢獻。